股票配资公司排行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第四师团
南京城外,一支日军部队静静看着中国军队撤退,没有开枪追击,反而升起炊烟开始做饭——这支“遵守纪律”的怪异部队,就是号称“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”的大阪第四师团。
1938年徐州会战,李宗仁指挥40万大军跳出日军包围圈。当筋疲力尽的中国军队穿越鲁苏皖边境公路时,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——第四师团南进支队。
令人震惊的是,这支日军不仅没有开火,反而在公路两侧布置岗哨,架锅烧饭。中国军队硬着头皮穿过公路,竟安然无恙。事后支队长的解释是:“没有接到截击命令”。
商贩师团起源,大阪精兵不爱打仗爱做生意。1888年5月14日,日本陆军第四师团在大阪正式组建。作为日军二战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,它却是名副其实的“异类”。
大阪师团代号为 “淀”——取自流经大阪繁华梅田商业区的淀川河。与其他师团“勇”、“武”等尚武代号不同,“淀”透着商贾气息和招财进宝的吉利兆头。
兵源构成决定性格。第四师团士兵主要来自大阪的菜贩子和游商,商业基因深植骨髓。他们不像其他地区日军那样盲从天皇,而是更理性务实。
早年在日俄战争中,其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屡战屡败,获绰号“败不怕的八联队”。日军高层之后很少让其上前线。
中国战场表现,消极避战与另类生存之道。1937年,中国战场吃紧,第四师团被调往东北,划归关东军。然而其表现让军部大跌眼镜。
最著名的是1939年诺门坎战役。关东军令第二、第四师团紧急增援。第二师团徒步行军4天赶到并立即投入战斗,结果被苏军打得落花流水。
第四师团却“急病患者激增”,满营都是五花八门要求留守的官兵。勉强组成的出击部队,从海拉尔到诺门坎走了8天,大量人员掉队。先遣队刚到前线,苏日宣布停战。
返程时,“齐装满员、精神饱满”的第四师团,与“丢盔弃甲、伤兵满营”的第二师团形成鲜明对比。关东军上层愤而将报纸标题《我无敌皇军第4师团威势归来》改为《我无伤皇军第4师团威势归来》。
华中日军战事吃紧后,第四师团被调往第十一军。长沙会战时,司令官阿南惟几不信邪,派第四师团打主攻,结果一进长沙就被赶出来,全线溃败。
此后,“大阪日本兵不会打仗”的说法流传开来。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第四师团,往往士气大振,抢着作战。连友邻部队都向军司令部抱怨:“有第四师团参战,本来能打赢的仗,也会打输”。
内部准则与生存哲学,活着回家最重要,第四师团在残酷战争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存哲学:
“三不政策”:不做无谓之牺牲、不打不合理之战斗、不追穷途之敌人,准则背后,是大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。分析认为大阪作为商业都市,人们“见惯了灯红酒绿世界”,更实际惜命,坚信“如果死了,什么都结束了”。
大阪师团的观念与当时日军主流的精神至上主义格格不入。他们“不喜欢以寡抵众,不愿意在装备以及各种条件都劣势的情况下背水一战”。
历任师团长,名将也头疼的“窝囊废”部队。第四师团历任师团长31人,其中不乏名将,但都难以改变这支部队的风格。
寺内寿一(1932.1.9-1934.8.1任职)曾为维护“皇军尊严”,带兵砸了大阪警察所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大阪Go-Stop事件”:一名二等兵闯红灯与警察冲突,师团长直接带兵砸了警察所。
山下奉文(1939.9.23-1940.7.22任职),绰号“马来之虎”,也曾被调来整顿该师团。部队被拉到北满山野中集训,但深植骨髓的商业性格难以根除。
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,第四师团正在泰国曼谷附近休整。与其他不肯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部队不同,第四师团的投降与回国进行得异常顺利。消息传来时,虽有人扬言“进入山区战至最后一兵”,但命令一到,他们就欣然接受。第四师团是日军南方军中战死最少、装备物资保留最完整的部队。
当“全体面色红润、身体健康”的第四师团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,那些“营养不良、形容枯槁”的本土日本人十分吃惊。
历史再思考,是“窝囊废”还是理性主义者?对第四师团的评价存在争议。日本军事历史学家关幸辅认为其实际作战能力不高。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对大阪人的歧视。也有人认为,第四师团在西南战争中面对强悍的萨摩叛军毫不示弱,是参战各师团中唯一受到天皇奖勉的;日俄战争的南山之战中,曾攻下第1师团无法攻克的阵地。
作家伊藤桂一认为:“不如说大阪人是会用脑子战斗的军队,如果发现没有胜机他们就不会勉强从事,而是退回去寻找下一次胜机”。
战争结束第二天,第四师团的官兵就跑到美军兵营前,整齐摆开摊位,兜售战争纪念品。从战场到市场,对他们而言只有一街之隔。
这些面色红润的大阪兵回到满目疮痍的日本,迅速融入经济重建大潮。那些在战场上谨慎使用的保命哲学,在商场上成了无往不利的智慧。
奈良的老兵杉本回忆道:“我们不是勇士,只是想做回商人。战场上唯一的胜利,就是活着回家。”你这么看想吧,如果看大阪师团,实际上这个师团就相当于老兵油子,人家才是人间清醒人,活着才是根本!
华林优配-线上配资网址-股市杠杆平台-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